首页院系介绍党建工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招生就业学生工作实验中心校友会
 
栏目导航
 教学研究 
 教学科研成果 
 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大学英语教研教改 
 科研动态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教学科研>>教学研究>>正文
英语专业教研室课程思政专项研讨会
2021-11-04 18:12 教学科 

2021113日下午,我院英语专业教研室在明德楼同传室开展了课程思政专题教学研讨会。该教研活动由我院党委副书记李翔主持,学院领导和全体专职教师参加研讨,学校督导梁志军、孙鹏两位专家全程参与并点评。

研讨会上,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陈顺江老师总结概述了《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18条,并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总结概述成9条原则,着重阐述课程思政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随后英语专业教研室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阅读》教学团队的老师们阐述了各自教学活动中的课程思政落实情况。作为《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讲教师之一的陈顺江老师详细介绍了阅读课程的思政策略。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深度拓展教学内容。让教师和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之间,通过课堂对话实现不同程度的“视域融合”,形成“输入—主导—生成—评价—惯性”的习得模式,以“教师主导”育人为本的匠人精神,行动感化、身体力行、细雨润物来提升学生们的思想认知。

《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杨舒涵老师,结合《英语口语》课程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元素与口语表达紧密结合起来,在她的口语教学过程中,她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1. 克服口语表达焦虑,建立自信心,达到更好的情感共鸣 。2.改革英语口语教材内容,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攀枝花本土文化。3.讨论话题贴近学生生活,契合时代主题。4.课堂活动组织形式更加注重细节,关注学生体验。5. 课堂各环节设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

《英语阅读》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蒋太宁老师,就他承担的《英美报刊阅读》专业课程阐述了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导下将课前导入、课程学习、课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学生和知识共同纳入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形成全新的生态的教育方式,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形成爱国情操,植根爱国情怀,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历史成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教师把控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间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英语专业教研室李丽琴老师主持了校级思政示范课程《美国文学》。李老师深入研究了思政课程的本质特征,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进行了深刻阐释。李老师阐述了《美国文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引导学生在文学的熏陶和感悟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国家立场、文化立场。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从文化根源探寻文化本质和文化真相。让学生认识到源于清教思想的美国文化具有的排他性本质。思考美国历史和现实的诸多现象和问题,美国在诸多国际事务领域的双标、对其他社会与文化的排他性现象,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思辨能力,保持清醒、理智的思想和立场。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和较高的国际视野,以求同存异的文化胸怀进行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最后李老师阐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的八个向度。她指出,在课程大纲、内容设计等方面,文学课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价值观认同,实现国家自信、民族自信、政治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从根本上落实文学课程的课程思政任务,实现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目标。

教学督导专家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老师们都能围绕课程教学知识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督导专家梁老师尤其重点分析了李丽琴老师的思政体验,她指出,李老师关于课程思政的论述不仅阐明了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同时结合课程题材,深度挖掘了课程思政的基本要素,以此为基础可以形成一篇很好的教研论文。

督导专家孙鹏教授也肯定了此次课程思政专项研讨会取得的良好成效。他指出,英语专业教研室已经形成浓厚课程思政建设氛围,希望英语专业教研室的每一位老师继续开展课程思政课题的研究,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在所有课程中的实施,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职业规划之中。

李翔向督导专家对学院课程思政教育的肯定和对教师教学的认可表示衷心感谢,对教学团队的精彩教研活动表示了高度赞赏,鼓励全院教师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发掘和运用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把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闭窗口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外国语学院